English

山西农民人均收入五年增长两倍多

1998-10-14 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 杨荣 我有话说

本报讯如何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,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农业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?山西省的做法是:根据农村的实际和农民在实践中的新创造、新经验,制定顺民意、合民心的好政策。几年来,山西以这一思想指导农村工作,不仅人心安定,经济也得到了大发展。据统计,去年与五年前相比,农村国内生产总值、农民人均收入、粮食总产量分别增长了487%、203%和21%。

山西省委认为,要调动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,首先要制定顺乎民意的好政策。政策好,农民就有积极性,农村就安定,生产就发展,否则,农民没好心情,生产就停滞,甚至倒退和萎缩。为帮助各级干部明白这个道理,省委书记胡富国多次在会上问县乡干部:“如果省委的政策不合你们的意,你们高兴不高兴?你们不高兴,省委的政策能不能贯彻好、落实好?”他要求各级干部将心比心,不论做什么事,都要掌握一定原则,即让农民办的事,一是农村需要办的事,二是农民想办要办的事。省委这样认识问题,遇事就自觉地以这一标准去衡量去处置。以向农民“抽地”还是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,1992年到1993年,一些地市领导陆续向省委提出:农民的土地承包期将到,乡村可否借此机会向农民抽点机动地,以壮大村级经济?省领导认为,能不能抽地首先要看农民愿不愿意,便建议常委们先到农村摸摸农民的心思,然后再进行讨论。一个月后,常委们陆续从乡下回来,都说农民不仅不愿让“抽地”,还迫切希望省委在承包期未满时,就宣布继续延长承包期的新政策,且延长的承包期不要太短,少说20年,最好30年。省委顺乎民意,立即作出了继续延长承包期、搞好二次承包的决定,并规定:农民不愿动地的一般不动;承包期一般30年,贫困山区可放宽到40年、50年。由于这一政策顺了农民的心愿,山西农村不仅没因承包期将到而出现过波动,农民对土地的投入还有了大幅度的增长。

要制定出顺乎民意的好政策,首先要了解农村、了解农民,知道农民喜欢什么,害怕什么,想干什么,不想干什么,这是山西省委多年来的切身体会。为了解农村,了解农民,省委每隔两年就要进行一次农村大调查。调查前,由省委常委会确定调查提纲,提纲中既有重点调查题目,又涉及农村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教育等各个方面。调查结束后,省委常委会一个组一个组地听汇报。汇报后将调查结果分类整理,由有关部门制定出具体政策,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。为随时掌握农村的情况,农民的脉搏,省委首先制定了常委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度,规定每一个常委一年至少要两次去农村作调查。其次强化了信访工作,要求每一个常委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亲自处理农民的来信来访。1996年春,省委领导从一封来信中得知平陆县前村党支部书记欺压乡里,立即到该村去调查,除支持政法部门依法对该支部书记进行处置外,还要求各地吸取前村的沉痛教训,坚决清除干部中的不法之徒。仅这一年,全省就有300多名不法村干部受到法律的制裁。三,指示《山西日报》开辟“老百姓想什么”专栏,重点刊登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“心里话”,省委则从中发现自己的“工作空白”区,随时为农民制定出他们急需要的政策。

关注农民的新创造新经验,并加以总结和提高,变成省委指导农村工作的新举措新政策,这是省委制定农村政策的又一方法。胡富国认为,发现农民的新发明新创造容易,但大胆支持就难了。他要求省委常委争做农民新发明新创造的促进派。以支持吕梁地区出台拍卖荒山荒沟使用权的新政策为例,1993年初,省领导到吕梁地区作调查,地委书记姚新章汇报说,岚县、临县的一些群众买了荒沟后,仅三四年功夫沟里就栽满了树,地委从中受到启发,想出台拍卖荒山荒沟使用权的新政策,但不少干部想不通,说这是搞土地私有。省领导说咱先到基层看看。在中阳县沙坞村,省领导详细问了拍卖经过,又查看了治荒情况,在询问购荒户为什么购荒后,当即对姚新章说:“你这不叫土地私有,你是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,让农民放心地治荒山”。吕梁的做法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。目前,吕梁的做法已作为一条大政策在全国推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